中国人民解放军国防大学 中国人民解放军国防大学是中国最高军事学府,是中国军队唯一的一所高级合同指挥院校,直属中央军委领导,担负着培养陆、海、空军以上指挥干部,地方省级领导干部及中央国家机关部以上负责干部,并从事有关战略和国防现代化建设问题的研究,为国务院、中央军委和各总部的决策起咨询作用的任务。国防大学坐落在北京市,由主院和研究生院组成。总占地面积165.5公顷。学校教学力量雄厚,教学、科研和生活设施齐备。藏书130万册、现代化的电化教学设备、《国防大学学报》和出版社等为教学科研提供了有利条件。
简 介 中国人民解放军国防大学,是中国最高军事学府,直属中央军 中国人民解放军国防大学 委领导。党中央、国务院、中央军委对国防大学建设与发展高度重视和十分关心。邓小平同志亲笔为国防大学题写了校名;江主席先后17次来校视察、与学员和专家教授座谈并作重要指示,还先后7次为学校题词;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中央军委主席胡锦涛同志等党和国家领导人多次来校视察、与学员座谈并作重要讲话;军委、总部领导经常来校检查指导、讲课、与学员座谈、参加开学和结业典礼,使全校同志受到极大的鞭策和鼓舞。 中国人民解放军国防大学坐落在北京市,由主院和研究生院组成。总占地面积165.5公顷。学校教学力量雄厚,教 学、科研和生活设施齐备。藏书130万册、现代化的电化教学设备、《国防大学学报》和出版社等为教学科研提供了有利条件。 中国人民解放军国防大学设置有合同的战役指挥、军事思想和军事理论、国防研究、院校教育管理、军事与政治理论和研究生教育等10余个专业。其中“国防研究系”国防研究专业主要培训军队正军职以上领导干部和地方省级领导干部及中央国家机关有关部委正司局级以上负责干部,学制半年以内。“基本系”合同战役指挥包括两个方向。指挥培训班:培养全军军以上单位指挥干部,学制1年;参谋培训班:培养全军军以上机关现职参谋人员,调学对象:军以上机关营职(含)以上参谋、干事,学制1年,毕业后,学员适合在军以上机关担任业务部门的领导职务。基本系师资培训班:培养全军中高级指挥院校的军事教员,调学对象为全军指挥与技术院校大学本科应届毕业生,学制为2年,毕业学员适于担任高级指挥院校的军事教员,科研单位的研究人员。进修系调学对象:正师职以上军事、政治、后勤指挥干部;全军院校校长;省军区系统正师职以上领导干部;中级指挥院校军事教员和军事理论研究人员,学制半年以内。研究生院共设13个专业,主要培养具有硕士、博士水平的指挥人员、理论研究人员和教员。招生对象:大学本科毕业并经军队指挥院校培训,在军队任职2年以上的连职以上干部,学制2年半至3年,毕业学员适于从事指挥工作,军以上机关工作,理论研究和教学工作。 中国人民解放军国防大学是中国最高军事学府,是中国军队唯一的一所高级合同指挥院校,直属中央军委领导,担负着培养陆、海、空军军以上指挥干部,地方省级领导干部及中央国家机关部以上负责干部,并从事有关战略和国防现代化建设问题的研究,为国务院、中央军委和各总部的决策起咨询作用的任务。 中国人民解放军国防大学坚持以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和邓小平新时期军队建设思想为指导,以军委新时期军事战略方针为依据,以教学和科研为中心,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取得了大批教学、科研成果,其中,获全军学术成果奖有100余项。学院积极贯彻“一个目标,三个坚持”的教学指导思想,即:以培养政治上合格的适应国防现代化建设和未来战争要求的高级人才为目标,坚持培养“通才”;坚持“高、新、宽、深”的教学内容;坚持以自学为主,实行研究式、启发式的教学方法。形成了综合性、研究性、开放性的办校特点。学校实行各军兵种军事、政治、后勤干部混合编班,统一施训。重视提高学院的独立思考、创造性思维、科学管理、宏观决策、谋略指挥诸种能力。学校坚持对国内外开放,积极进行学术交流,力求把现代军事理论、科学技术的最新消息、最新成果运用于教学。 历史沿革
国防大学是1985年12月24日经国务院、中央军委批准成立的。 中国人民解放军国防大学 它的历史可以追溯到我军创建初期在中央革命根据地的中央军事政治学校,该校后改编为红军大学。抗日战争时期改名为中国人民抗日军政大学。解放战争时期,抗日军政大学分为各解放区的军政大学。全国解放后,为适应和平事期培养高级军事人才的需要,于五十年代先后成立了解放军军事学院、政治学院、后勤学院和高等军事学院,于1969年同时撤消后成立了军政大学。中国人民解放军国防大学前身是1927年毛泽东在井冈山创建的红军教导队,先后经历了战争年代的中国工农红军大学、抗日军政大学和建国后的高等军事学院、军政大学,1985年12月由军事学院、政治学院、后勤学院合并成立国防大学,历任校长张震上将、朱敦法上将、邢世忠上将、裴怀亮上将和马晓天空军中将,历任政委李德生上将、张震上将(校长兼政委)、李文卿上将、王茂润上将和赵可铭上将。校长王喜斌中将,政委童世平海军中将。 职能任务 坚持以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以培养高素质新型高级军事人才为根本任务,以研究解决军事变革和军事斗争面临的重大现实问题为牵引,充分发挥高级军事人才培养、军事理论创新、为军委总部决策提供咨询、国防教育和中外军事交流的作用。着眼履行新世纪新阶段我军历史使命,适应国家总体发展战略和推进中国特色军事变革的要求,努力培养具有坚定政治信仰、世界眼光和战略思维、复合型知识结构、领导建设信息化军队和指挥信息化战争能力的高素质新型高级指挥人才、高级参谋人才、高级理论研究人才,同时培养军队院校领导干部,承担部分地方高中级干部有关国防建设的培训任务;紧跟国家安全形势和世界新军事变革的发展变化,瞄准国家和军队的重大战略需求,着力回答解决推进中国特色军事变革和军事斗争准备的重点难点问题,为建设信息化军队、打赢信息化战争提供人才保证和理论支持。 组织机构
中国人民解放军国防大学编制行政领导机构、教学科研机构、学员管理机构。行政领导机构,编有训练部、政治部、校务部、科研部。教学科研机构,编有战略、战役、马克思主义理论、信息作战与指挥训练、军队建设与军队政治工作、军事后勤与军事科技装备教研部,下设若干教研室、研究所、中心。共有哲学、法学、经济学、军事学、教育学5个学科门类;教授、研究员和副教授、副研究员280余名,博士生、硕士生导师150余名。学员管理机构,设置国防研究系、基本系、进修系、研究生院、防务学院。近年来,每年培训、轮训全军高中级军官2000余人,外军高中级军官近300人。1985年以来,共培养了高中级军官和地方高中级干部13000余名,外军高中级军官800余名。 政治工作 坚持把思想政治建设摆在学校各项建设的首位,用党的创新理论最新成 中国人民解放军国防大学 果武装头脑,使之真正进入教材和课堂,进入思想和工作。铸牢军魂意识,坚决听从党中央、中央军委和胡主席的指挥。加强党委、支部思想、组织、作风和制度建设,充分发挥坚强领导核心作用和战斗堡垒作用。实施“名师工程”,建设“三位一体”的教研队伍,增强学校人才队伍的生机与活力。创建文明校园,大力宣扬先进典型。做好老干部工作,多做实事好事。重视隐蔽战线斗争,确保全校的政治安全和高度稳定。 服务保障
不断改进办学条件,积极推进后勤保障社会化改革,教研员工住房等生活条件不断改善。制定并落实营院建设总体规划,加大住房等基础设施建设力度。坚持从严治校,培育以严著称的良好校风。训练模拟中心可供120人同时进行战略、战役模拟训练;校园网连接机关、教研单位和学员宿舍进行网上教学;教学大楼设有学术报告厅、语言教室、专业教室;图书馆藏书150万册并基本实现数字化;校史馆展示国防大学的发展历程;文体活动中心设有游泳池、保龄球馆、健身房;综合服务楼可容纳800多人同时用餐。 对外交流
坚持开放办学,先后接待90多个国家、1300多个代表团组、12000多名外国军队和政府官员、专家学者来访;先后组成400多个国防大学代表团、专家教授代表团和学员代表团组出访,到过30多个国家进行考察,同时安排900多名教研人员出国留学、讲学、参加学术会议;并分别与4个国家的高等军事院校建立正式校际关系,与10多个国家的高等军事院校保持经常联系,与140多个国家军队有交往。目前,国防大学已成为我军对外交往的重要窗口。新世纪新阶段,国防大学坚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按照中央军委批转的国防大学改革与发展的《报告》,与时俱进,开拓创新,扎实工作,努力为建设符合时代要求、具有世界先进水平和我军特色的综合性联合指挥大学而不懈奋斗! 培养对象 国防大学设置有合同的战役指挥、军事思想和军事理论、国防研究、院校教育管理、军事与政治理论和研究生教育等10余个专业。其中“国防研究系”国防研究专业主要培训军队正军职以上领导干部和地方省级领导干部及中央国家机关有关部委正司局级以上负责干部,学制半年以内 中国人民解放军国防大学 。“基本系”合同战役指挥包括两个方向。指挥培训班:培养全军军以上单位指挥干部,学制1年;参谋培训班:培养全军军以上机关现职参谋人员,调学对象:军以上机关营职(含)以上参谋、干事,学制1年,毕业后,学员适合在军以上机关担任业务部门的领导职务。基本系师资培训班:培养全军中高级指挥院校的军事教员,调学对象为全军指挥与技术院校大学本科应届毕业生,学制为2年,毕业学员适于担任高级指挥院校的军事教员,科研单位的研究人员。进修系调学对象:正师职以上军事、政治、后勤指挥干部;全军院校校长;省军区系统正师职以上领导干部;中级指挥院校军事教员和军事理论研究人员,学制半年以内。研究生院共设13个专业,主要培养具有硕士、博士水平的指挥人员、理论研究人员和教员。招生对象:大学本科毕业并经军队指挥院校培训,在军队任职2年以上的连职以上干部,学制2年半至3年,毕业学员适于从事指挥工作,军以上机关工作,理论研究和教学工作。 国防研究系:国防研究班,招收军队军职以上、国家机关司(局)级以上和地方省级领导干部,学制2个半月;战略班,招收军队军职以上领导干部,学制4个月。参谋班招收全军和武警部队军以上机关参谋人员,学制半年;中青年领导干部培训班招收全军和武警部队副师职和正团职领导干部,学制2年;参谋骨干培训班招收全军和武警部队军以上机关参谋人员,学制2年。进修系:负责轮训全军和武警部队正师职以上军、政、后、装指挥干部和省军区、军队院校领导干部,以及军事思想、战略、战役、外军研究人员和教员,学制3个月以内。研究生院:招收具有学士学位、硕士学位或同等学历并经军队中级指挥院校学习,在部队任职一年以上的干部,培养具有硕士、博士学位的指挥干部和高级理论研究人才,学制2年半至3年。防务学院:招收外军将、校级军官,其中外国军官高级进修班,学制5个月;防务研究班,学制1年;国际问题研讨班,学制1个月。 教学科研
国防大学坚持以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和邓小平新时期军队建设思想为 中国人民解放军国防大学 指导,以军委新时期军事战略方针为依据,以教学和科研为中心,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取得了大批教学、科研成果,其中,获全军学术成果奖有100余项。学院积极贯彻“一个目标,三个坚持”的教学指导思想,即:以培养政治上合格的适应国防现 代化建设和未来战争要求的高级人才为目标,坚持培养“通才”;坚持“高、新、宽、深”的教学内容;坚持以自学为主,实行研究式、启发式的教学方法。形成了综合性、研究性、开放性的办校特点。学校实行各军兵种军事、政治、后勤干部混合编班,统一施训。重视提高学院的独立思考、创造性思维、科学管理、宏观决策、谋略指挥诸种能力。学校坚持对国内外开放,积极进行学术交流,力求把现代军事理论、科学技术的最新消息、最新成果运用于教学。 教学工作,主要设置以马克思主义及其在当代中国的新发展、军事高科技与军事变革、国家安全和军事战略、综合演练等主干课加若干辅助课为主的课程内容。着力构建由政治理论、战争与战略理论、作战理论、国防和军队建设理论、现代军事科技与武器装备运用理论等学科群组成的新型学科体系。实行研究式、启发式、开放式教学,问题前导式、大课讲授、小班研讨、案例教学相结合,开发运用战略、战役指挥训练模拟系统,力求把最新信息、最新研究成果运用于教学。 科研工作,适应中国特色军事变革和军事斗争准备要求,围绕打得赢、不变质两大历史性课题,着眼建设信息化军队、打赢信息化战争,与时俱进,创新和发展军事与政治理论,同时紧密跟踪研究世界军事、政治热点问题和重大事件,为培养高素质新型高级军事人才服务,为中央、国家和军委、总部决策提供咨询,为部队建设和军事斗争准备提供理论支持。 学校领导
校 长: 王喜斌中将 王喜斌,1948年2月生,黑龙江宁安人。1966年1月参加工作。大专学历。装甲兵学院军事指挥专业毕业。1966年1月参加中国人民解放军。曾任军坦克团1营营长、团长,第38集团军司令部参谋长,第27集团军军长。2005年12月任北京军区参谋长。2007年9月任国防大学校长。第十届全国人大代表。2007年7月晋升中将军衔 政治委员: 童世平中将 童世平,曾任海军福建基地政委。2003年6月任广州军区副政委、南海舰队政委。2004年12月任海军政治部主任。2005年12月任总政治部主任助理。2007年9月任国防大学政治委员。2004年晋升海军中将军衔。 副校长: 许志功中将 赵 刚中将 王朝田少将 许志功,1945年11月出生,河北昌黎人,1966年5月加入中国共产党,1964年2月参加工作,北京市高等教育自学考试党政干部基础科毕业,在职大专学历,教授、博士生导师。1964年2月参加中国人民解放军。1964年2月至1977年7月任陆军战士、排长、连政治指导员、营副政治教导员。1977年7月至1979年12月任解放军军政大学政治系哲学教研室教员。1979年12月至1986年1月任解放军政治学院学教研室教员(1979年3月至1980年9月在中央党校哲学研究班学习)。1986年1月至1990年6月任解放军国防大学马克思主义理论教研室正团职教员(期间:1987年9月至1988年7月在解放军国防大学教员进修班学习)。1990年6月至1994年8月任国防大学马克思主义理论教研室副局级教员。1994年8月至1995年2月任陆军师代理副政治委员。1995年2月至1997年1月任国防大学马克思主义理论教研室副主任(正局级)。1997年1月至1998年4月任国防大学马克思主义理论教研室副主任(副军职)。1998年4月任国防大学马克思主义理论教研室主任(1999年7月晋升为正军职)。2003年7月任国防大学副校长。2004年7月晋升中将军衔。第十六届中央候补委员。 赵刚,曾任总政治部干部部副部长,部长。2004年7月任国防大学副校长。2005年晋升中将军衔。 王朝田,曾任国防大学研究生院院长,2004年任国防大学教育长。2006年12月任国防大学副校长。少将军衔 副政治委员: 李殿仁中将 李殿仁,1945年11月生,山东滨县人。1964年1月参加中国人民解放军。曾任生产队队长,战士、班长,干事、秘书、副科长、办公室副主任,军校政治部主任、政治委员,陆军参谋学院政治委员,总参陆航局政治委员。2001年7月任国防大学副政治委员。2002年晋升中将军衔。 历任校长
01.张 震上将(1985.11---1992.10) 1985.11校党委副书记1990.04校党委书记 02.朱郭法上将(1992.10---1995.07) 1992.10校党委书记 03.邢世忠上将(1995.07--- . ) 1995.07校党委书记 04.裴怀亮(2003.01-) 政历任治委员 01.李德生上将(1985.11---1990.04) 1985.11校党委书记 02.张 震上将(兼,1990.04---1992.10) 1990.04校党委书 中国人民解放军国防大学 记 03.李文卿上将(1992.10---1995.07) 1992.10校党委副书记 04.王茂润上将(1995.07---2001.06) 1995.07校党委副书记 05.赵可铭中将 (2001.07---. ) 2001.07校党委副书记 历任副校长 01.刘 凯中将(1985.11---1987.10) 1985.11校党委常委02.钱抵千中将(1985.11---1989.01) 1985.11校党委常委 03.张 霖中将(1985.11---1990.04) 1985.11校党委常委 04.袁 俊中将(1988.02---1992.11) 1988.02校党委常委 05.马伟志中将(1990.04---1994.12) 1990.04校党委常委 06.侯树栋中将(1990.04---1997.12) 1990.04校党委常委 07.黄玉章中将(1992.11---1993.12) 1985.11校党委常委 08.王厚卿中将(1992.11---1998) 1992.11校党委常委 09.胡长发中将(1993.12---1999) 1993.12校党委常委 10.杨国屏中将(1994.12---1996.02) 1994.12校党委常委 11.何道泉中将(1996.04---1997.) 1996.04校党委常委 12.高金钿中将(1997.10---) 1997.10校党委常委 13.张兴业中将(1998---) 1998-校党委常委 14.毛凤鸣中将(1998---2000.09) 1998-校党委常委 14.葛振峰中将(2000.09---2001.02) 2000.09校党委常委 15.陈章元中将(2000.09---) 2000.09校党委常委 16.王文荣少将(2002.01---)1995.08校党委常委 历任副政治委员 01.李曼村少将(1985.11---1988.02) 1985.11校党委常委 02.陈 煐中将(1985.11---1990.04) 1985.11校党委常委 03.李文卿中将(1990.04---1992.11) 1990.04校党委常委 04.赵 丛中将(满族)(1990.06---1994.12) 1990.04校党委常委 05.刘存康中将(1992.11---1994.12) 1990.04校党委常委 06.董宜胜中将(1994.12---1999.07) 1994.12校党委常委 07.赵可铭中将(1996.01---2001.06) 1996.01校党委常委 08.谭乃达中将(1999.07---2001.07) 1999.07校党委常委 09.李殿仁少将(2001.---) 2001.校党委常委 10.寇宪祥少将(2001.---2001.12) 2001.校党委常委 11.彭晓枫少将(2002.01---)2002.校党委常委 历任教育长(1992年后改为训练部教育长) 01.徐钟祥中将(1985.11---1990.04) 1985.11校党委 中国人民解放军国防大学 常委 02.王厚卿少将(1990.04---1992.11) 1990.04校党委常委 03.徐舫艇少将(1992.11---1995.08) 1992.12校党委常委 04.王文荣少将(1995.08---2002.01) 1995.08校党委常委 05.章沁生少将(2002.01---)校党委常委 历任政治部主任 01.吕村夫 (1985.11---1988.02) 1985.11校党委常委 02.胡峨亭中将(1988.02---1990.04) 1988.02校党委常委 03.刘存康少将(1990.04---1992.12) 1990.04校党委常委 04.周尔均少将(1992.12---1995.08) 1992.12校党委常委 05.尹庆立空军少将(1995.08---) 1995.08校党委常委 历任科研部部长 01.黄玉章中将(1985.11---1992.11) 1985.11校党委常委 02.程明群少将(1992.11---1995.08) 1992.11校党委常委 03.杨旭华少将(1995.09---1996.08) 1995.09校党委常委 04.张毓清海军少将(1996.10---) 1996.10校党委常委 历任校务部部长 01.刘均元(1985.11---1987.09) 1985.11校党委常委 02.杨振亚少将(1987.09---1991.11) 1987.10校党委常委 03.陈瑞昌少将(1992.12---1996.05) 1992.12校党委常委 04.杨绍华少将(1996.05---1999) 1996.05校党委常委 05.毕泗振少将(1999---2001) 1999校党委常委 06.冯维忠少将(2001---) 2001校党委常委 历任纪委书记 01.周家鼎中将 (1986.06---1990.04) 1986.11校党委常委 02.赵 丛中将(满族)兼(1990.06---1994.12) 1990.04校党委常委 03.董宜胜中将 兼(1994.12---1999.07) 1994.12校党委常委 04.谭乃达中将 兼(1999.07---2001.07) 1999.07校党委常委 学校变革
新世纪初叶,素有中国军队“将军摇篮”美誉的国防大学,没有满 中国人民解放军国防大学 足于特殊职能赋予学校的崇高地位,而是主动朝着建设信息化军队、打赢信息化战争的目标,启动了一场深刻的变革,着力探索符合时代要求、具有国防大学特色的新理念,形成引领教学改革、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新思路,构建适应信息化条件下高级指挥人才培养需要的新体系,走上了全面转型、协调发展的新轨道。转型,是这场变革的“主题词”。本文记述了这次转型的来龙去脉,记录了转型给这所中国最高军事学府带来的崭新变化。 军委的嘱托,学员的期望,学校的抉择
“要当将军,就得过青龙桥。”这是流传在许多官兵中的一句话。 青龙桥,位于国防大学西南。它,一头连着中国军队的“将军摇篮”国防大学,一头连着圆明园的废墟。一个半世纪之前,英法联军焚毁了这片“万园之园”。在每一名国防大学学员的眼中,这片断壁残垣就像历史的警钟。它在述说:曾经所向无敌的大清八旗铁骑,因为错过了冷兵器时代向热兵器时代转型的机遇,最终面对外敌的入侵无法履行保卫国家的使命。 如今,站在人类战争从机械化时代向信息化时代转型的十字路口,走过青龙桥的中高级指挥员们,心中常常怀着一种神圣的忧思。 一次入学调查中,一名刚刚执行联合国军事观察员任务归来的学员,在调查问卷中这样写道:“在今天的海湾战场上,信息化战争的端倪已经显露。现实证明,用机械化、半机械化的建设理念是无法打造信息化军队的,希望国防大学闯出一条教育转型的新路。” 其实,这也正是校党委思考的课题。2003年,校党委围绕“信息时代需要一个什么样的国防大学,怎样建设国防大学”,组织力量深入调研,形成了国防大学实施整体转型的基本构想。 次年,中央军委向全军批转了国防大学党委关于全面推进改革与发展的报告。以军委文件的形式批转一所军校的报告,这在我军历史上还是第一次。 这是一个沉甸甸的嘱托,军委期望国防大学当好全军院校教育转型的“领头雁”。如何把军委文件确定的顶层设计变成教学改革的具体方案?校党委又组织了“更新教育理念,推进教研创新”大讨论,集中全校智慧,提出了“需求牵引,积极适应”;“运筹资源,扩大开放”;“问题前导,整体设计”;“以学为主,教学互动”;“综合育才,全程教育”等一系列教育新理念。一次转型,两次大讨论,在国防大学历史上还不多见。军委的嘱托,学员的期望,学校的抉择。转型路口,三个路标指向同一个方向,一起把热望倾注在红山脚下的这片土地。 “问题意识+平台意识”牵引课程体系重构
2003年,国防大学的教学设置发生了显著变化——教员走上讲 中国人民解放军国防大学 台,不再按照学科体系的逻辑脉络讲理论,而是介绍自己针对部队建设和军事斗争准备重点、难点、焦点问题的研究报告。曾几何时,学员反映,国防大学很多教学内容“够不着、推不倒、用不上”:够不着是说“高”了,推不倒是说都“对”,用不上是说远离部队的迫切需要。有些学员说得很尖刻:“回部队要想用得上,非得把一些教员教的东西忘光才行!曲高而和寡,正确而无用。反观学校的课程设置,过去不管什么班次的教学对象,课程设置几乎相同,教员都要从战略、主要战略方向讲起。如今,部队在转型中遇到各种复杂问题:应急作战、反恐维稳、攻防兼备、精确打击……大而化之的教学,显然与部队的期望存在着巨大落差。 在全校课程改革动员会议上,国防大学政委赵可铭说:“马克思指出:问题是时代的格言,是表现时代自己内心状态的最实际的呼声。战争充满了变数,要想让我们培养的学员具备透视战争迷雾的慧眼,在与未来对手的博弈中把握胜券,我们就要敢于抛弃驾轻就熟的东西,直面部队重大现实问题,把国防大学变成一个探索新问题的大平台。” 在教学转型研讨会上,时任校长的裴怀亮说:“型”字,古义为铸器之法,为规范、框约之意。顾名思义,转型绝不是一般的修修补补,其本质是打破旧的框框,创建新的架构。 这一年,国防大学首次提出教学改革的6个要素。明确提出,教学要具备“问题意识”和“平台意识”,不仅要满足学员第一任职需要,还应当通过教学使他们具备创造性解决问题的能力。改革,最大的阻力是自己,最大的敌人是自身。教学转型,首先面临从下而上地重新构建课程体系的难题。几年来,学校组织人员赴全军部队蹲点调研,在重新构建学员素质新模型的基础上,按照突出党的创新理论教学、突出高科技教学、突出军事斗争准备教学、突出部队建设现实问题教学的思路,实施了“4+X、5+X、6+X”的课程设计,创建了以军事、政治、科技 3大门类课程为支撑,主干课、选修课、辅助课相配套的新型课程体系。国防大学启用了新一代课程建设大纲,教学内容与部队需要直接接轨,全校课程每年更新率达到60%以上。第六期战略班学员朱文玉,在不到一年时间内两次进入国防大学深造。他吃惊地发现,同一门课,两次上课的内容居然大不相同! 从“以教为主”转变到“以学为主” 激活思维,让课堂成为“化学反应釜” “教员哪怕只讲半小时,哪怕给我们一个火花、一个光亮也好!”当年,一位学员听了教员两小时的课,自己关心的问题还是一头雾水,不禁叹息。 如今,国防大学的教员们往往真的“只讲半小时”就离开讲台。但是,这节课并没有中断: ——“周边热点问题”战略课想定教学。17天教学中,教员只讲一节课,学员用3天熟悉情况,剩余14天全部用来作业,在沙盘、地图前各抒己见,仁者见仁,智者见智。 ——马列理论课案例教学,教员把“顾郎之争”、“欧美发展陷阱”作为案例,学员在讨论中出现了“抢话筒”争着发言的现象。课程结束了,还追着教员“谈想法”,感到意犹未尽。 ——“指挥员怎样面对媒体”情景模拟教学,教员把中央电视台节目组记者请到课堂,扮演世界各大通讯社记者,向学员提出130多个问题,68名学员轮番扮演“军事新闻发言人”,课堂上出现了唇枪舌剑的“火爆场面”。 ——信息作战与指挥训练课虚拟教学中,教员针对电磁领域斗争的典型案例,通过计算机模拟仿真技术,把学员带到逼真的电磁对抗斗争环境中,引导学员探讨对策。讨论中,学员奇思迭出,妙计连篇…… 这种现象,从2004年开始,逐渐成为国防大学教学的常态。MBA教学法、想定教学、案例教学、综合演练、情景模拟等崭新教学手段纷纷亮相,令人目不暇接。赵可铭政委告诉记者:国防大学的学员不是本科意义上的学员,在部队领导岗位大都有20-25年以上的经验。国防大学教员的功能,显然不是提供现成的答案,而是着眼于激活学员的思维,要像打击原子的中子,激活学员创新思维的裂变。 国防大学的课堂,应当是一个探讨争鸣、思维碰撞的“化学反应釜”,从“以教为主”转变到“以学为主”,实现从“重教”向“重导”的转型。 思路一变天地宽。如今,在国防大学,每一个学员既是“学生”,又是“先生”。记者发现,研究某海域问题,教员坐在台下,海军学员走上讲台 教员身份在转变,他们是学习平台的搭建者,也是平等的参与者。 面向部队、社会、世界运筹教育资源
海纳百川,办一所没有“围墙”的国防大学科技部长徐冠华、商务部长薄熙来、航天英雄杨利伟;美国西点军校校长莱诺克斯、英国皇家国防研究院主任约翰·凯兹利…… 这样的“知名人士”还能列出一长串,他们都曾在国防大学学术报告厅讲过学。这些年,国防大学的“周五学术讲座”名气越来越大,先后有200多名党政军领导和国内外名流登上讲台。国防大学的办学理念是:既当“剧团”,培养一批学校的名师;又当“剧院”,为学员组织运筹最好的教育资源。 国防大学培训轮训的学员比1999年增加了3倍多,教研人员严重不足。为此,校党委决定走开放办学的路子,面向部队、面向社会、面向世界,运筹和利用巨大的社会资源为人才培养服务。 2003年3月,国防大学在全军院校率 先开展“教官制”试点,13名部队军、师职指挥干部来到国防大学,承担了9个学科的教学科研任务。值得注意的是,他们不是国防大学编制内的教员,在校任教2年后,重返部队任职。不求所有,但求所用,校党委从运筹教学资源的高度,赋予这句话以崭新涵义——办一所没有“围墙”的国防大学! 拆除思想上的“围墙”,课堂无限宽广
课堂在校外,校际合作形成长效机制。北大、清华、国防科技大学、军事科学院……几十家军内外院校和科研院所与国防大学签订联合办学协议。同时,与浦东、延安、井冈山3所国家干部学院开展衔接式教学,高中级班次的有关教学活动由3所干部学院安排组织。课堂在部队,联教联训实现集约高效。去年6月,国防大学组织学员全程参加海军出海训练,学员搭乘舰艇编队,历时5天5夜,航程1500海里,随舰见学。今年,又相继组织指挥班学员参加我军首次跨区机动演习、组织参谋班学员以舰员身份“嵌入”舰艇战位,零距离学习海战指挥流程,把火热的演兵场变成了大课堂。课堂在世界,敞开胸襟吸纳八面来风。仅去年,就有6个班次、300多名学员分别到美国、法国、加拿大、澳大利亚等10多个国家考察调研。同时,利用外宾来访之机开展学术交流。仅去年,国防大学就接待了41个国家的82个代表团来访,很多外宾应邀登上讲台。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