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计 笑里藏刀
【计名探源】 笑里藏刀,原意是指那种口蜜腹剑,两面三刀,“口里喊哥哥,手里摸家伙” 的作法。此计用在军事上,是 运用政治外交上的伪装手段,欺骗麻痹对方,来掩盖 己方的军事行动。这是一种表面友善而暗藏杀机的谋略。 战国时期, 秦国为了对外扩张,必须夺取地势险要的黄河崤山一带,派公孙鞅 为大将,率兵攻打魏国。公孙鞅大军直抵魏国吴城城下。 这吴城原是魏国名将吴起 苦心经营之地,地势险要,工事坚固,正面进攻恐难奏效。公孙鞅苦苦思索攻城之 计。他探到魏 国守将是与自己曾经有过交往的公子昂,心中大喜。他马上修书一封, 主动与公子昂套近乎,说道,虽然我们俩现在各为其 主,但考虑到我们过去的交情, 还是两国罢兵,订立和约为好。念旧之情,溢于言表。他还建立约定时间会谈议和 大事。 信送出后,公孙鞅还摆出主动撤兵的姿态,命令秦军前锋立即撤回。公子昂 看罢来信,又见秦军退兵,非常高兴,马上回信 约定会谈日期。公孙鞅见昂已钻入 了圈套,暗地在会谈之地设下埋伏。会谈那天,公子昂带了三百名随从到达约定地 点, 见公孙鞅带的随从更少,而且全部没带兵器,更加相信对方的诚意。会谈气氛 十分融洽,两人重叙昔日友情,表达双方交好 的诚意。公孙鞅还摆宴款待公子昂。 公子昂兴冲冲入席,还未坐定,忽听一声号令,伏兵从四面包围过来,公子昂和三 百 随从反应不及,全部被擒。公孙鞅利用被俘的随从,赚开吴城城门,占领吴城。 魏国只得割让西河一带,向秦求和。秦国用 公孙鞅笑里藏刀计轻取崤山一带。
【原文】信而安之,阴以图之,备而后动,勿使有变。刚中柔外也。
【译文】使对方相信并且心情安定,暗地里准备手段,准备充分后立即行动,不要发生变故。刚硬的手段藏在温柔的外表里。
【按语】兵书云:「辞卑而益备者,进也;……无约而请和者,谋也。」故凡敌人之巧言令色,皆杀机之外露也。宋曹玮知渭州,号令明肃,西夏人惮之。一日玮方对客奕棋,会有叛军数千,亡奔夏境。堠骑报至,诸将相顾失色,公言笑如平时。徐谓骑日:「吾命也,汝勿显言。」西夏人闻之,以为袭己,尽杀之。此临机应变之用也。若勾践之事夫差,则竟使其久而安之矣。
【译文】《孙子兵法》说:「敌人口气软弱低下但加紧准备,是要进攻;......没有事先约定突然来讲和, 是在运用计谋。」所以敌人花言巧语,都是露出了杀机。宋朝曹玮在渭州当官,法律严明,西夏人很怕他。有一天,曹玮和客人在下棋,突然有几千人叛变,跑到西夏去了。侦察兵报告后,将领们都互相看着,相当吃惊。曹玮和平时一样地谈笑,慢慢地对侦察兵说:「这是我的命令,你不要泄露机密。」西夏人打听到了,认为这是要袭击自己,把叛军全部杀掉了。这就是临机应变的巧妙运用。像越王勾践侍奉吴王夫差,竟然使夫差天长日久的贪图安逸,最终亡国。
本计谋的关键在于「谋定而后动」。不管前面使用的是何种计谋,最后都是要为实际行动做准备。如果不是这样,变成了「为计谋而计谋」,那就成了满足智力的游戏而已,失去了实际的意义。所以,一旦准备充分,时机成熟,就应该主动行动。免得坐失良机。准备不足又有两种情况,一是敌强我弱时,假装对敌人的行动不闻不问,事实上却在暗中积攒实力;二是敌弱我强时,对敌人假装友善,使其放松警惕。不管怎么样,笑里藏刀最重要的是,敌人不知道或者不觉得你就是它的敌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