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导弹武器的发展之路
时间:2010-10-22 23:27来源:未知 作者:国际军棋 张家来 点击:
次
中国导弹武器的发展之路 20世纪50年代中期,党中央、毛泽东主席高瞻远瞩、审时度势,决定发展以原子弹、导弹为代表的尖端技术事业。1956年5月26日,周恩来总理出席中央军委会议,讨论聂荣臻副总理向国务院、中央军委提出的《关于建立我国导弹研究的初步意见
中国导弹武器的发展之路
20世纪50年代中期,党中央、毛泽东主席高瞻远瞩、审时度势,决定发展以原子弹、导弹为代表的尖端技术事业。1956年5月26日,周恩来总理出席中央军委会议,讨论聂荣臻副总理向国务院、中央军委提出的《关于建立我国导弹研究的初步意见》。他代表党中央宣布发展导弹武器的决定,并指出:“中国发展导弹不能等待一切条件都具备了才开始进行,而应当采取集中力量、突破一点的方针。”
1956年10月8日,在聂荣臻副总理的组织下,我国研制导弹的专门机构——国防部第五研究院正式成立,著名火箭专家钱学森担任院长领导导弹研究工作。1957年10月15日,中苏两国政府代表在莫斯科签订了苏联在火箭等方面援助中国的新技术协定。根据这一协定,我国争取到苏联的有限援助,从集中力量仿制苏制P一2近程地地导弹(代号1059)、C一75地空导弹(代号543)、C-2飞航导弹(代号542;后改为P一15海防导弹,代号544),走上了独立研制各类导弹武器系统的道路。
神剑倚天筑屏障
我国第一枚仿制的近程液体地地导弹1059(后命名为“东风一号”)于1960年11月5日一举发射成功,聂荣臻元帅称“这是我国军事装备史上一个重要转折点”。
液体地地导弹
我国自行设计和研制的“东风二号”中近程液体导弹经过一次发射失败后,于1964年6月29日首次飞行试验成功。1966年10月27日,我国用改进的“东风二号甲”导弹进行载原子弹的“两弹结合”飞行试验。导弹腾空飞起,准确飞向落区实现核爆炸,试验传来捷报。从此,我国拥有了自己的导弹核武器,打破了美、苏的核垄断地位。
1964年,我国制定了“八年四弹”规划。从1966年到1971年,广大科技人员和工人自力更生、艰苦奋斗,发扬拼搏和创新精神,特别是排除“文化大革命”的干扰,使得改进的液体中近程、中程、中远程和远程战略导弹相继研制发射成功。
1975年5月,原国防科委提出抓紧液体洲际导弹的研制工作。1977年经中央批准,原七机部部署了1980年向太平洋海域进行“东风五号”洲际导弹全程飞行试验的“580'’任务。经过3年的奋力攻关、顽强拼搏,1980年,我国第一枚洲际导弹从酒泉发射基地拔地起飞,划破长空、扶摇万里,30分钟后准确在南太平洋预定海域溅落,全程飞行试验圆满成功。我国成为世界上第三个进行洲际导弹全程飞行试验的国家,这是我国战略导弹发展的一个新的里程碑。
固体地地导弹
1967年,特别成立的中央专委决定研制装备核潜艇的固体战略导弹。这种固体导弹后来命名为“巨浪一号”,由程连昌副部长担任总指挥,黄纬禄担任总设计师。从1977年中央批准实施三项重点航天工程任务以来,“巨浪一号”的研制才开始取得实质性进展。
在研制过程中,经过几次成功的陆上试验,并攻克了水下发射、大型固体火箭发动机材料与结构、控制系统平台计算机、遥控安全装置、发动机高空点火等技术难关;按“台、筒、艇”的三步程序,通过了遥测弹的陆上发射台、陆上发射筒和常规潜艇三种发射状态的试验,1982年进入潜艇水下发射试验的实施阶段。这一年的3月,成立了张爱萍任组长的“巨浪一号”海上试验总指挥部领导小组,明确这次“9182”任务必须在1982年9月30日晚12时之前完成一切试验准备工作。
1982年9月20日发出“9182”任务动员令。10月1日新华社受权发表公告:我国将于10月7日至10月26日向北纬28。13’、东经123。53’为中心,半径35海里的圆形海域范围内的公海上发射运载火箭。10月7日,由潜艇水下发射第一发“巨浪一号”遥测弹。但导弹出水点火不久便失控翻转,在空中自毁,试验失败。经过总结经验教训、分析遥测数据,找到了故障原因,采取措施消除了姿态失稳的故障。10月12日,潜艇进行第二发遥测弹水下发射,导弹按预定弹道飞行,弹头准确落到预定海域,飞行试验取得圆满成功。这次“巨浪一号”固体战略导弹的发射成功,表明我国战略导弹技术又有了新的提高和发展。我国成为世界上第五个拥有潜艇水下发射导弹能力的国家。1985年后,我国自行研制的固体战略导弹由水下发射搬到陆上发射的机动型号一举发射成功,标志着陆基机动固体战略导弹达到一个新的技术水平。
20世纪90年代以来,我国新一代地地战术、战略导弹研制又取得新的进展。1995年7月在东海海域举行的导弹发射训练中,最新研制的6枚地地导弹全部准确命中目标;1996年3月举行的东南沿海军事演习中,发射的4枚新型地地导弹均准确命中预定目标。1999年8月2日,我国在本国境内成功地进行了一次新型远程地地导弹发射试验,标志着中国导弹技术实现新突破,登上了一个新的发展高度。在国庆50周年阅兵典礼上,在接受检阅的4支战略导弹方队中展出了新一代常规地地导弹、中程地地导弹和远程战略导弹。我国最新研制的地地导弹武器使中华威武之师如虎添翼,中国战略导弹武器技术跨入世界先进水平。
长空飞箭射天狼
50年来,我国研制成功了20多种型号的“红旗”、“红缨”系列地空导弹武器系统。
1958年12月,我国开始仿制苏式C一75地空导弹武器系统。国防部五院仿制的C一75导弹的代号为543,1964年正式定名“红旗一号”。这是一种对付中高空飞机、保卫重要政治、经济和军事目标的防空武器。国防部五院任命的“红旗一号”总设计师是钱文极,后由副总设计师徐馨伯接任总设计师。“红旗一号”导弹武器系统由导弹、制导站和地面设备三部分组成,导弹拦截高度为3~22千米,斜距为13~29千米。1963年4月完成模型弹仿制,6月进行模型弹飞行试验。1964年10月6日,“红旗一号”导弹成功击落中高空模拟目标,同年12月10日定型。
早在1957年10月7日,我国空军地空导弹部队就曾用“543”导弹击落过1架入侵我国华北地区领空的美制RB一57D高空侦察机;从1963年到1965年,我国地空导弹部队又用国产“红旗一号”地空导弹多次击落入侵我国领空的U一2高空侦察机。我国仿制成功的“红旗一号”地空导弹取得了辉煌的战果。
中高空地空导弹系列
1964年1月,国防部五院提出在成功仿制543导弹的基础上改进设计,研制“红旗二号”地空导弹的任务;并任命钱文极为总设计师,吴展、陈怀瑾、李蕴滋为副总设计师,后陈怀瑾接任总设计师。“红旗二号”增加了导弹的射高和作战斜距,增强了制导站的抗干扰能力,确保了测量精度,改善了操作使用性能。经过多次遥测弹和战斗弹的飞行试验后,“红旗二号”于1967年7月设计定型。同年9月8日,我国防空导弹部队用新装备的“红旗二号”导弹击落窜入我国华东地区上空的美制u一2飞机。1984年和1985年,“红旗二号”实施拦截空中导弹试验获得很好的效果。
后来,在“红旗二号”的基础上加以改进,我国自主研制成功了“红旗二号甲”和“红旗二号乙”地空导弹系统。“红旗二号甲”于1973年下达研制任务,经过多次试验和改进,1980年进行设计定型试验,1984年批准定型。“红旗二号甲”提高了飞行速度和抗干扰能力,
增强了攻击垂直机动目标的能力和武器系统自卫的能力。
“红旗二号乙”于1969年下达研制任务,导弹长10.80米,发射质量2320千克,最大飞行速度1250米/秒,斜距最大35千米、最小7千米,射高最大27千米、最小1千米,改用发射车运载和发射,具有迎面、侧向、尾追的攻击能力。1980~1986年,“红旗二号乙”导弹武器系统先后进行了履带车的实弹射击试验和鉴定飞行试验,均获得成功。“红旗二号乙”是一种高效率、全天候、全方位作战的要地防空武器。
1965年8月6日,七机部提出研制“红旗三号”地空导弹的任务。1966~1969年,“红旗三号”进行了导弹飞行试验,在扩大作战空域、提高制导精度等方面取得成效,1 974年进行拦截高空、高速靶弹试验获得成功。
低空超低空地空导弹系列
1975年,国务院、中央军委下达研制“红缨五号”地空导弹的任务,朱玉池、肖林先后担任总设计师。“红缨五号”是一种单兵便携式超低空防空导弹武器系统,由导弹、发射筒、发射机构及地面电池组成。导弹长1423毫米,自重9.8千克,作战高度50~2300米,最大斜距4200米。1982~1983年进行定型试验,发射试验圆满成功。1979年,又决定研制改进“红缨五号甲”全天候、红外寻的单兵肩射防空导弹。1985年设计定型。
1979年6月下达第二代地空导弹的研制任务。它作战反应时间短、制导精度高、抗干扰能力强、使用操作方便、机动性能好、能对付多个目标,尤其是低空超低空作战性能好、能跟踪和拦截超低空目标。研制分为方案设计、设计攻关、试样研制、系统试验、设计定型五个阶段。1988年进行飞行拦截试验,首次拦截双目标获得圆满结果。该型号的研制成功,标志着我国地空导弹技术达到一个新的高度。在1999年国庆50周年阅兵式上,各种防空导弹在天安门前通过检阅、展示风采。这些地空导弹武器系统满足了区域防空、要地防空、野战防空、舰队防空和单兵防空的需要,实现了基本型、系列化、高起点、上水平,初步完成了更新换代的要求。
海鹰翱翔卫国疆
1960年,我国同时开始仿制苏制C一2(即542)和苏制P-15(即544)两种反舰导弹。1961年7月,国防部五院决定集中力量仿制544导弹,先后任命李同力、吕琳为544导弹总设计师。544仿制成功后被命名为“上游一号”。1966年6月,“上游一号”导弹完成研制性飞行试验并取得成功,同年11月进行定型试验,按不同高度、射程实施单射与双发齐射,各项指标达到定型要求。1967年8月,“上游一号”舰舰导弹设计定型。1974年5月,“上游一号”进行改进(换装末制导雷达和无线电高度表、简化发动机、采用集成电路运算放大器)以满足导弹超低空飞行弹道的控制要求,改型后的“上游一号”导弹被命名为“上游一号甲”,1982年第4次定型飞行试验成功,1984年3月设计定型。
“海鹰”反舰导弹系列
1965年,决定将“上游一号”舰舰导弹改设计成岸舰导弹,命名为“海鹰一号”,用以攻击敌方水面舰艇,保卫沿海城市、海港,封锁海峡、海湾。1970年10月“海鹰一号”定型飞行试验成功,1974年8月设计定型。“海鹰一号”研制成功后,为了担负海军远洋护航任务,决定将“海鹰一号”岸舰导弹装备到导弹驱逐舰上,改作为舰舰导弹武器系统。1973年9月,“海鹰一号”导弹装在驱逐舰上进行首次飞行试验,4发导弹全部命中目标。1976年1月,“海鹰一号”舰舰导弹设计定型。1983年~1985年,又对“海鹰一号”舰舰导弹做了改进,命名为“海鹰一号甲”舰舰导弹。
1965年8月,中央军委决定在“海鹰一号”的基础上研制“海鹰二号”岸舰导弹。“海鹰二号”导弹加大了射程,提高了命中概率。梁守策被任命为总设计师,带领科技人员攻克了一系列技术和工艺难题。1967年9月圆满完成研制性飞行试验,1969年设计定型试验取得5发4中的好成绩,1970年3月圆满完成定型试验飞行。“海鹰二号”导弹在1984年国庆35周年的阅兵队伍中亮相,被外国人称为中国的“蚕式”导弹。
1970年,为了提高“海鹰二号”导弹的抗干扰能力和突防能力,将其雷达导引头换装成红外导引头,命名为“海鹰二号甲”红外弹,1980年完成定型试验;与此同时,导弹又换装单脉冲体制的雷达导引头、选用新的高度表,以降低导弹平飞高度、实现超低空飞行,研制成功了“海鹰二号乙”降高弹,1979年成功进行了研制性飞行试验,1982年设计定型试验取得好成绩,1984年1月设计定型。
1970年4月,“海鹰三号”低空、超声速岸舰导弹的研制工作全面开展。这种导弹采用先进的冲压发动机,具有抗干扰性能好、威力大的特点,1979年7月发射试验成功。
“鹰击”反舰导弹系列
上世纪60年代后期论证了“鹰击六号”空舰导弹的总体方案,1977年审定了导弹武器系统的方案,路史光担任总设计师。这种导弹用“轰六丁”飞机发射,用以攻击水面舰艇,具有射程远、作战区域大、机动性能好等特点。“鹰击六号”导弹武器系统于1982年开始研制性海上飞行试验,空中发射4发均直接命中目标,1984年完成设计定型试验。
1977年9月,国务院、中央军委批准“鹰击八号”超声速反舰导弹研制方案,鲍克明j路史光、姚绍福先后任总设计师。“鹰击八号”采用两级固体发动机,具有超低空掠海飞行、突防能力强、命中精度高、一弹多用和小型化的特点,有机载、舰载的5种型号。1985年9月进行导弹装快艇的设计定型试验,6发全部命中预定目标。它在1984年国庆35周年的阅兵式上亮相,外国人惊呼中国有了“飞鱼”导弹。
1989年,在第38届巴黎国际航空博览会上,我国展出了“鹰击一号”低空超音速空舰导弹。“鹰击一号”导弹总设计师是沈世绵。它的主动力装置为冲压发动机,巡航速度为2倍音速,最大射程50千米,具有突防能力强、弹小威力大、安全方便等特点。1979年开始飞行试验,1986年的发射取得完全成功。
在上世纪90年代中期举行的东海海域军事训练和东南沿海军事演习中,曾有20多种型号的国产飞航式导弹露面。这些导弹从亚声速到超声速、从液体发动机到固体发动机和冲压发动机、从单项制导到综合制导,在小型化、高精度、超低空、抗干扰等方面获得很大发展,主要战技性能达到或接近世界先进水平。在东海海域军事训练中,轰炸机、导弹快艇和导弹驱逐舰装备的空舰、舰舰导弹进行了发射试验,全部命中目标,展示了我国海防导弹的雄姿风采。
(责任编辑:admin) |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分隔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