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计 瞒天过海
【计名探源】 事见《永乐大典?薛仁贵征辽事略》。唐太宗贞观十七年,御驾亲征,领三十万大军以宁东土。一日,浩荡 大军东进来到大海边上,帝见眼前只是白浪排空,海 茫无穷,即向众总管问及过海之计,四下面面相觑。忽传一个近居海上 的豪民请求 见驾,并声称三十万过海军粮此家业已独备。帝大喜,就便率百官随这豪民老人来 至海边。只见万户皆用一彩 幕遮围,十分严密。豪民老人东向倒步引帝入室。室内 更是绣幔锦彩,茵褥铺地。百官进酒,宴饮乐甚。不久,风声四起, 波响如雷,杯 盏倾侧,人身动摇,良久不止。太宗警惊,忙令近臣揭开彩幕察看,不看则己,一 看愕然,满目皆一片清清 海水横无际涯,哪里是什么在豪民家里作客,大军竟然已 航行于大海之上了!原来这豪民老人是新招壮士薛仁贵扮成,这 “瞒天过海”计策 就是他设计策划的。 “瞒天过海”用在兵法上,实属一种示假隐真的疑兵之计,用来作战役伪装, 以期 达到出其不意的战斗效果。
【原文】备周则意怠;常见则不疑。阴在阳之内,不在阳之对。太阳,太阴。
【译文】防备周密则意志懈怠;经常见到则不会怀疑。计谋在公开的事物之中,而不是与公开的事物相对立。极其公开的事情里隐藏着极其隐秘的计谋。
【按语】阴谋作为,不能于背时秘处行之。夜半行窃,僻巷杀人,愚俗之行,非谋士之所为也。 如:开皇九年,大举伐陈。先是弼请缘江防人,每交代之际,必集历阳,大列旗帜,营幕蔽野。陈人以为大兵至,悉发国中士马,既而知防人交代。其众复散,后以为常,不复设备,及若弼以大军济江,陈人弗之觉也。因袭南徐州,拔之。
【译文】计谋不能背着人在秘密的地方施行。夜半偷窃,在僻巷里杀人,是愚蠢和低级的行为,不是智谋之人的方法。比如:公元589年,隋朝将大举攻打陈国。(陈国,建都城于建康,即南京。)战前,隋朝将领贺若弼因奉命统领江防,每次调防都命令部队于历阳集中,列出很多旗帜,帐篷遍野。陈国以为大军来到,尽发国中士卒兵马准备迎敌。后来发现只不过是隋军调防而已,便撤回部队。几次后,陈国习以为常,戒备松懈。直到隋将贺若弼大军渡江而来,陈国居然还未觉察。隋军袭击南徐州,顺利攻占。
589年,隋朝将大举攻打陈国。(陈国,建都城于建康,即南京。)战前,隋朝将领贺若弼因奉命统领江防,每次调防都命令部队于历阳集中,列出很多旗帜,帐篷遍野。陈国以为大军来到,尽发国中士卒兵马准备迎敌。后来发现只不过是隋军调防而已,便撤回部队。几次后,陈国习以为常,戒备松懈。直到隋将贺若弼大军渡江而来,陈国居然还未觉察。隋军袭击南徐州,顺利攻占。
如果作战前的计划是打算要欺瞒敌人的话,那么如何实现对敌军的欺骗就成为重要的课题了。但欺骗的手段,无论表面上的形式是什么花样,本质上还是以利用敌人的心理为主。利用敌人的疏忽,加以最大限度的利用,在原本防备周密的坚壁上凿开一条裂缝。而一般人最容易疏忽的,便是已经司空见惯的事物,因为经常见到,就理所当然的认为对它们很了解,或者认为这些不会再有什么变化。这些细微之处,有可能就是计谋开始的地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