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易》思维与象棋起源及其设计思想(2)
时间:2010-12-04 00:20来源:未知 作者:国际军棋 张家来 点击:
次
《周易》思维与象棋起源及其设计思想(2) 唯象思维是《周易》独特的思维方式,八卦、六十四卦中涵盖了天地万物的各种物象、实象、虚象,《周易》正是通过取象比类、触类旁通的思想方法,去把握和认识客观事物的。博塞象棋在思想方法上采取了唯象思维方式,在
《周易》思维与象棋起源及其设计思想(2)
唯象思维是《周易》独特的思维方式,八卦、六十四卦中涵盖了天地万物的各种物象、实象、虚象,《周易》正是通过取象比类、触类旁通的思想方法,去把握和认识客观事物的。博塞象棋在思想方法上采取了唯象思维方式,在局、子的设计上取法于《周易》象数,故其中充满了天地运动、日月推移、四季交替、刚柔上下、礼制仁义等各种“象”,正如边韶所总结的,其有“质象于天”“取法天地”的盛大广博之“象”。因此,博塞之所以称为象棋,正是由于式盘和博塞局子中具有“象天法地”之“象”的结果。不仅边韶说棋中有“象”,古代凡与象棋有关的词赋文章全都这样说,如北周王褒《象经序》说:“一曰天文,以观其象;二曰地理,以法其形;三曰阴阳,以顺其本;四曰四时,以正其序。”这些讲的都是象棋之“象”。在棋戏“前冠”以“象”字,是指弈棋犹如“象天则地”一样,自然和社会法则都以唯象思维的方式比拟后被用于棋局、棋子的设计和棋理上,棋中固有的“象天则地”之象,才是把棋戏称作“象棋”的原因所在。
弄清了象棋得名的原因及其和天文占盘的关系,再参以文献,就可以对博塞象棋的起源有个大致的认识。
越晚的文献把博塞的起源推的越早,宋以后的文献有系于神农的,有系于黄帝和黄帝吏乌曹的,有系于殷纣王的,有系于周武王的。而式盘和六博象棋之“象”所反映的《周易》整体观及其象数,绝对不会早到周初,所以上述文献均不足据。较可靠的记载有:《孟子·离娄下》“博弈好饮酒”。《庄子·拇》“博塞以游。”《史记·宋微子世家》:“十一年秋(前681年),泯公与南宫万猎,因博争行。……遂以局杀泯公于蒙泽。”这些文献可证至少在战国中期以前已有了博塞象棋。关于其上限,我们认为不会早于式盘出现年代的上限。如果从天文学史角度来考察式盘中二十八宿和有关历法概念的出现年代,笔者曾根据古距度计算了二十八宿系统建立的年代为公元前559±100年,(5)在这个年代范围内,《易经》及其象数都已出现,和《史记》的记载也大致相符,因此,博塞象棋的始创年代不会早于公元前7世纪左右。
二、六十四卦阴阳棋和国际象棋的起源
国际象棋的起源是一个争论很久又悬而未决的问题。权威的《简明不列颠百科全书》作了一个含混不定的结论:“国际象棋是从印度或中国的一种古老棋戏演变而来。”(6)究竟从哪种棋戏演变而来?又是怎样传播的?特别是国际象棋棋子、棋局和着法中反映的是哪种文化思想?并没有人深入探讨过。而后者将是解决其起源的关键所在,因为,棋戏作为一种世俗文化,最能反映特定民族文化的突出特征,正如博塞象棋只能是易学象数文化的产物一样。
现代的国际象棋是八八六十四格,其中黑白交错、阴阳各半。可称为八八阴阳棋。棋子有三十二个,每方各二车、二马、二象、一皇帝、一皇后、八个兵共十六子。
印度的梵文古籍(不晚于距今1000年)记载了一种四角棋,名为“恰图兰格”。棋盘是64方格,32个棋子分别8个一组放置四角,每方8子:兵四,王、象、马、船各一。着法是:兵、马与今国际象棋一样。王直、斜行一格;象斜行两格;船直行无远近。每着棋走前先掷骰子,五点走王、兵;四点走象;三点走马;二点走船。这种棋与国际象棋在局子和着法上均有区别,特别是局中没有阴阳格,无阴阳思维方法。另外,印度还出土有公元8世纪的立体棋子,这是印度起源论的主要证据。
中国与国际象棋相近的棋戏,至少出现于北周时期。周武帝制有《象经》一书,此书虽佚,但有大臣王褒的《象经序》和庚信的《象戏经赋》存。其中关于棋局有“丹局正直”、“八卦以定其位”、“局取诸乾”、“坤以为舆”的记载,可知其局取法于《周易》乾坤八卦,很可能是8×8的64方格正方形棋局。又王赋说:“三曰阴阳,以顺其本。”故此局应含有天地阴阳之“象”,即为朱(丹局)白相间的“八八阴阳局”。关于棋子只透露出有马与卒(六甲)。但和其同时的《敦煌棋经》则有“炮棋”、“悬炮”、“车相(象)井阑”的记载,可知象戏已有“八八阴阳局”和车、马、炮、卒等棋子。入唐以后,这种象棋逐渐流传。大诗人白居易(772—846)有“兵冲象戏车”的咏象棋诗;唐相牛僧孺(780—848)制有“宝应象棋”,元僧念常称其“用车马士卒加炮代之为机矣”。大概到了唐末宋初,这种八八阴阳棋已普及于民间,并被用作锦绣装饰图案——琴棋书画锦中的棋图案(见图三)(7)
这种源于《周易》阴阳64卦的八八阴阳棋局和国际象棋盘完全一致。也是世界上最早的国际象棋盘。说它是国际象棋的起源,并不为过。但正如前述,我们必须解决这种八八阴阳棋(其子和国际象棋并不一致)怎样流转到西方并演变成现代的棋制的问题,不然无以服人。
清初人徐兰1688年到蒙古,发现了一种“蒙古象棋”,他的《塞上集唐六歌·蒙古棋》小序说:
局纵横九线,六十四卦。棋各十六枚:八卒、二车、二马、二象、一炮、一将,别朱墨。将居中之右,炮居中之左,车、马、象左右列,卒横于前。……其棋形而不字,将刻塔,崇象教也;象刻骆驼或熊,迤北无象也。……马横行六卦,驼横行九卦,以驼疾于马也;满局可行,无河为界。卒直行一卦至底,斜角食敌之在前者,去而复返,用同于车,嘉有功也。众棋还击一塔,无路可出,始为败北。(见图四)
这种在蒙古流传的象棋,既与唐代的阴阳八八棋类似,又与国际象棋相近。首先,三者的棋盘都是阴阳64卦局,而以唐代的最早,是另二者的源头。而印度的四角棋,局中既无阴阳格,又是四人弈棋,不能作为国际象棋之源。其二,蒙古象棋的炮、将是中国棋戏的主要特征,其源于中国毫无疑问。车、马、象的棋子在唐代象戏中也早已有之,且这些子的着法(如马行六卦即走“日”,驼横行九卦即走“田”,)和中国棋戏的着法也大致相同。因此我们有充分理由相信,蒙古64卦象棋的源头是中国北周至唐代以来的八八阴阳棋。它随着蒙古大军12世纪的大规模西征,逐渐地传入东欧、中亚和西欧,15~16世纪时被欧洲人结合本地文化传统加以简单改造(仅去炮加皇后)以后,定型为现代的国际象棋。
上边仅就形式上说明了国际象棋的中国起源论,其实,它作为一种世俗文化,仅仅反映的是中国传统文化的基本精神,特别是《周易》象数的基本内容和思维模式。64卦方局在西汉就出现了,当时的京房创“卦气说”,把64卦分八宫排列,以64卦卦象来解释四季、十二月、二十四节气、七十二侯的变化。创造了一个以阴阳五行为主体的64卦世界图式。这个图式即64卦方图。至迟在东晋,这个图式就被用于棋戏,东晋李秀的《四维赋》说:“四维戏者,画纸为局,截木为棋,……盈尺之局,拟象乎两仪,九道并列,专都独毕。”两仪即乾坤二卦,实代表64卦,九道纵横并列,即构成64卦方图。北朝后秦的和尚道朗在其《涅般经·现病品第六》中谈到了“八道行城”的棋戏,也是一种矩形64格棋。至周武帝的《象经》更是利用这一世界图式构思了作为现代国际象棋起源的象戏。因此,从民族文化和棋戏设计思想角度讲,国际象棋的阴阳八八局,只能是中华民族文化思想的产物,这是中国起源论的有力证据之一。
(责任编辑:admin) |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分隔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