制导
在导弹的制导(导引)的分类上通常有两类,一种是讯号传送媒体的不同,如:有线制导、雷达制导、红外制导、激光制导、电视制导等。 另外一种分类是导弹的导引(制导)方式的不同,如:惯性导引、乘波导引、主动导引和指挥至瞄准线导引等。
导弹作用
按照导弹的作用分类可以简单地分为战略导弹和战术导弹。
发射点与目标位置
按发射点与目标位置的关系可分为:
从地面发射攻击地面目标的地地导弹;
从地面发射攻击空中目标的地空导弹;
从岸上发射攻击水面舰艇的岸舰导弹;
从空中发射攻击地面目标的空地导弹;
从空中发射攻击水面目标的空舰导弹;
从空中发射攻击空中目标的空空导弹;
从水下潜艇发射攻击地面目标的潜地导弹;
从水面舰艇发射攻击空中目标的舰空导弹;
从水面舰艇发射攻击水面舰艇的舰舰导弹;
从空中发射攻击水下潜艇的空潜导弹;
从水面舰艇发射攻击水下潜艇的舰潜导弹;
从水下潜艇发射攻击水下潜艇的潜潜导弹、从潜艇发射攻击飞机的潜空导弹、从飞机发射攻击卫星的反卫星导弹等。
攻击类型
按攻击活动目标的类型可分为:反坦克导弹、反舰导弹、反潜导弹、反飞机导弹、反弹道导弹、反卫星导弹等。
飞行弹道
按飞行弹道可分为:主动段按预定弹道飞行,发动机关机后按自由抛物体轨迹飞行,再入段仍按自由抛物体轨迹飞行或机动飞行的弹道导弹;主要以巡航状态在大气层内飞行的巡航导弹等。 按推进剂的物理状态可分为:固体推进剂导弹和液体推进剂导弹。 按作战使用可分为:打击战略目标的战略导弹和打击战役战术目标的战术导弹。 从地面发射攻击地面目标的叫地地导弹。这类导弹还可按射程远近分为近程(小于1000公里)、中程(1000~5500公里)和远程或洲际(5500公里以上)导弹。 也可按弹道式地地导弹及巡航式地地导弹分类。地地导弹一般攻击地面的固定目标,但在近距离内也可用于攻击运动速度低的目标,如反坦克导弹。
发展历史
概述
导弹的起源与火药和火箭的发明密切相关。火药与火箭是由中国发明的。南宋时期,不迟于12世纪中叶,火箭技术开始用于军事,出现了最早的军用火箭。约在13世纪,中国火箭技术传入阿拉伯地区及欧洲国家。18、19世纪火箭武器进展不大,直到1926年,美国才第一次发射了一枚无控液体火箭。20世纪30年代,由于电子、高温材料及火箭推进剂技术的发展,为火箭武器注入了新的活力。20世纪30年代末,德国开始火箭、导弹技术的研究,并建立了较大规模的生产基地,1939年发射了A—1、A—2、A—3导弹,并很快将研制这种小型导弹的经验应用到V—1导弹和V—2导弹上。1944年6~9月德国向伦敦发射了V—1、V—2导弹,第二次世界大战后期,德国首先在实战中使用了V-1和V-2导弹,从欧洲西岸隔海轰炸英国。V-1是一种亚音速的无人驾驶武器,射程300多公里,很容易用歼击机及其他防空措施来对付。V-2是最大射程约320公里的液体导弹,由于可靠性差及弹着点的散布度太大,对英国只起到骚扰的作用,作战效果不大。但V-2导弹对以后导弹技术的发展起了重要的先驱作用。第二次世界大战后期,德国还研制了“莱茵女儿”等几种地空导弹,以及X—7反坦克导弹和X—4有线制导空空导弹,但均未投入作战使用。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