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月10日,美国“麦凯恩号”驱逐舰抵达越南岘港。越南方面打出标语和两国国旗,欢迎“麦凯恩号”的到访。 8月12日,韩国特种部队在靠近朝鲜的“北方界线”附近举行登陆演习。 美韩、美越军演 对华形成“南北夹击” 核心提示 在奥巴马政府看来,目前亚太力量正在失衡,中国的影响力日趋突显,美国将被“边缘化”。因此美国希望重启“东亚平衡”,以期在日趋重要的东亚发挥更大影响力。 ——陶文钊(中国社会科学院美国研究所研究员) 美国对中国周边构筑“C形包围圈”不是耸人听闻,有媒体对此形象地称“亚洲版北约”正在形成。 某些人曾预期中美关系“日趋成熟”,这其中却蕴含着潜在的军事危机。 ——倪乐雄(上海政法学院政治学系教授) 新闻由头 近期以来,中美关系闹得“满城风雨”。借助“天安号”事件、美越建交15周年,美国在中国周边地区连续军演的确可谓“两举多得”:借助韩美军演巩固韩美同盟;抑制了日本美军基地搬迁;借助美越军演“搅局”南海问题,进而形成“南北围堵”中国之态势。 与此同时,美国国内舆论对华声音似乎日趋强硬。比如,美国前常驻联合国代表约翰·博尔顿近日在《华尔街日报》上发表了措辞极为强硬的《对抗中国的怒吼》的文章。 至此,中美关系被认为有日趋走入对抗的迹象。美国是否在调整对华政策?中美近期“剑拔弩张”到底源于什么?美越军演幕后有何目的?本周圆桌会议我们特邀两位中美问题研究专家,从不同角度探讨这个话题。(毛玉西) 军演目的 美国对华C形包围 “亚洲版北约”正形成 从黄海,再到南海,美国航母正耀武扬威地高调参与中国周边的各种军演。 倪乐雄接受本报记者采访时说,从当前态势看,美越两国闪电联手,更验证了美国在中国周边构筑“C形包围圈”是真实的,而非耸人听闻,有媒体对此形象地称“亚洲版北约”正在形成。 他忧虑地表示,在某些人中美关系“日趋成熟”的预期中,其实蕴含着潜在的军事危机。 倪乐雄指出:“尽管近期中美大规模冲突不会出现,但任何冲突在跨入战争前都会有一个明确的假想敌。我还是坚决主张中国要有强大的海军,在南海保持威慑,才能改变中美军事不均衡的战略态势,巩固中国海疆。” 对于美方频频“亮剑”的目的,倪乐雄形象地指出,中国武侠小说常用类似场面:正式决斗前,各方都会不接触地来几个亮相,摆几个Pose。中美尚处于摆Pose阶段。 他解释说,在中美军事冲突受到抑制的背景下,从奥巴马政府实用主义的角度出发,军演就成为谋利的工具——比如谋取亚太影响力、美国经济利益、取得谋求中国妥协的筹码等。 解密幕后 中国触动美国神经 不满亚太格局改变 在陶文钊看来,除了“天安”号事件等直接原因外,中美关系的紧张态势,充分体现了美国试图改变东亚“力量失衡”的诉求。 陶文钊表示,在奥巴马政府看来,目前东亚力量失衡,美国希望重启“东亚平衡”,以期在日趋重要的东亚发挥更大影响力。 从东北亚来说,中韩贸易发展迅猛,中国已成为韩国最大的贸易伙伴;日本此前提出的“东亚共同体”开始甚至未包括美国,这些都让美国感到不安。最近几年美国学术界都持“朝鲜半岛重新进入中国势力范围”的看法,无疑也推动了美国对东亚的重视。 从东南亚来说,1973年越战后很长的一段时间里,美国对东南亚提不起兴趣,长时间忽略了东南亚。相反,中国与东盟经贸一体化合作却取得了实质突破。在美国看来,中国在东南亚的影响力日趋突显,美国则日益被“边缘化”。 陶文钊指出,从奥巴马上台以来,美国的“战略天平”一直在向东亚倾斜,奥巴马甚至还自称“太平洋总统”。如今,美日韩同盟巩固、美越军事合作、美国与东盟强化合作等行为,都表明美国正在推进“重返东亚”战略。如此一来,美国重返东亚的行动,就不可避免地与中国利益发生“碰撞”,从而也实现了美国对中国“防范、牵制、平衡”的战略目标。 未来走向 还是会“相互妥协” 没必要过于悲观 对于美国对华政策趋于强硬、试图改变对华政策的说法,陶文钊指出,奥巴马外交团队目前没有出现人员调整,美国对华政策并未出现变化。 另外,陶文钊认为,美国媒体的声音历来都是“多元的”,不能因某时期媒体声音的强弱与否判断政府决策,除非这种声音是发自官方。 高层互访可化解分歧 陶文钊指出:“很多人喜欢使用的‘遏制’描述对华政策,实际上这有浓厚的冷战色彩,我个人认为美国对华政策用‘防范、牵制与平衡’描述更恰当。” 在他看来,一方面,我们必须承认两国关系的复杂性,但也必须同时看到中美相互依赖、相互需要、相互制约的事实。 对于中美当前的紧张状态,陶文钊研究员认为,经过一系列斗争后,中美最终会“相互妥协”,通过机制化的对话平台(如高层互访、军方交流、战略与经济对话等)化解或淡化分歧。 对抗不符合真实现状 陶文钊指出,“妥协”本身就是中美外交的一种艺术,那些认为中美走向对抗,或走向“代理人战争”的看法过于悲观,不符合中美关系的真实现状。 在谈到中美关系的未来发展时,倪乐雄教授指出,美国对华政策的两手“遏制与接触”并未发生根本变化,只是运用手段出现了“阶段性变化”(如美国近期频频展示军力),这种变化的目的是为了实现美国更大或更高利益的合作做铺垫。 历史教训 大国应真正负责任 制止盟国轻举妄动 对于目前的“南北夹击”态势,倪乐雄认为,一连串事件的源头,要追溯到韩朝突发的“天安”号事件。 “天安”号事件发生后,尽管到底是谁导致了韩国护卫舰沉没还存有争议,但韩国却认为找到了“元凶”,为了彰显国威高调拉拢美国加入军演。 从历史来看,一战爆发前,奥匈皇太子菲迪南1914年6月28日在萨拉热窝被刺杀,然后事件失控最终演变为战争。 虽然目前形势不太可能引发战争,也不能完全类比,但有同盟关系的小国之间频繁的偶然事件的失控,从敌对关系结构互动的性质看,与“菲迪南事件”类似。 从历史经验看,大国若想真正负起和平的责任,应该警惕类似“天安”号事件失控的发生,必须设法制止结盟小国的“轻举妄动”。 (责任编辑:admin) |